Green Chem. 2-甲氧基环己酮氧化制备重要塑料单体-己二酸

  • 720
  • A+

己二酸是最重要的塑料单体之一。目前,己二酸主要是由石油基的环己烷首先氧化为K/A油(环己酮和环己醇的混合物),再进一步经由硝酸氧化制得。其中,环己烷可以由可再生的木质素加氢脱氧制得,但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氢气。此外,从糖类衍生的中间体2,5-呋喃二甲酸出发也可以得到己二酸产物,但是该过程也需要大量的氢气去脱除四分子的羟基。开发一条更经济高效的可持续路径生产己二酸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据报道,木质素基的愈创木酚也可以转化为己二酸,需要经过苯环的饱和和氧化开环两个过程。以2-甲氧基环己酮(2-MCO)为底物,H6PV3Mo9O40为催化剂,在甲醇溶剂中可以得到一定收率的己二酸二甲酯。但是,直接从2-MCO出发经氧化高收率地得到自由的己二酸产物还没有被实现。


近日,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团队以不含钒的杂多酸催化剂,将2-MCO底物一步直接氧化为己二酸,碳收率高达74%,摩尔收率高达86%,作者对该反应进行了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的研究,发现该过程不是经由自由基的自氧化过程,而是单电子氧化过程。


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none; border-color: initial; 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text-align: center;">

图文导读


height: 10px; border-top: 1px solid rgb(240, 90, 40); border-left: 1px solid rgb(240, 90, 40); margin-bottom: -7px; border-right-color: rgb(240, 90, 40); border-bottom-color: rgb(240, 90, 40);">

催化剂的筛选



以2-MCO为底物,己二酸(AA)的最大碳收率为86%。作者首先筛选了不同的氧化催化剂,钒催化剂被认为是很好的氧化断键催化剂,在之前报道的各种底物中都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而以V2O5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时,AA产率较低,另有很多短链二羧酸和CO2生成。接着作者又将钒基催化剂和杂多酸相结合使用,AA的收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抑制了短链二羧酸的生成。有趣的是,当仅以H3PW12O40为催化剂时,也可以得到较高收率的AA,而该催化剂在之前报道的5-羟甲基糠醛的氧化等氧化反应中没有展现出催化活性。而以它为催化剂时仅有少量的CO2生成,说明其催化断碳碳键的能力弱于钒基催化剂。



反应条件的优化





之后,作者对该反应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主要包括了:氧气的压力,[H+][PW12O403-]的比例,底物浓度和催化剂的循环使用。其中,在较低的氧气压力氛围中,随着氧气压力的变化,反应速率和AA选择性不变,说明该反应对氧压为零级动力学。而[H+]和[PW12O403-]浓度的成倍增加均会导致反应速率的线性增长,说明该反应对催化剂量为一级动力学。通过对底物浓度的改变,发现该反应对2-MCO的浓度为一级动力学

此外,由于该杂多酸为均相催化剂,在催化剂的循环套用时,作者利用AA在冷水中的溶解度较低这点,反应之后将温度降为零度,产物AA可以以固体的形式过滤出来,再将下轮套用的底物加入。该分离方法也为其他产物在均相催化剂中的分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反应完之后,作者将溶液进行了31P NMR的表征,发现反应后H3PW12O40催化剂还是以杂多酸的结构存在,说明该催化剂结构稳定,可以循环使用。




反应机理的研究


通过相关底物的反应,作者发现酮基和甲氧基官能团的存在对该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H3PW12O40催化剂在氧化断裂甲氧基酮中的C-C键时具有高的反应活性,而对羟基酮的活性较弱。之后,作者发现自由基抑制剂的加入并没有抑制该反应的进行,说明该反应不是经过了自由基的自氧化机理。

根据实验数据和动力学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该反应可能的反应路径。首先,2-M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单电子氧化为烯醇式,这一步为该反应的决速步骤。酸性的反应介质有利于稳定该有机阳离子中间体的存在。之后,氧气与甲氧基上的碳成键形成过氧物种,催化剂脱除,水化开环得到己二酸酯,在水溶剂中水解最终得到AA产物。之后,作者还对2-MCO烯醇式的自由基阳离子的形成能进行了计算,发现所需能量较低。


结论


作者以H3PW12O40作为催化剂,以氧气作为氧化剂,在水溶液中将2-MCO转化为AA和甲醇,碳收率为74%,摩尔收率为86%,远高于之前报道的己二酸二甲酯的收率。该催化反应对底物浓度和催化剂量为一级动力学,对氧气压力为零级动力学,表明了底物的活化为该反应的决速步骤。机理研究发现该反应不是常见的自由基自氧化机理,而是单电子氧化机理。


116, 97); border-top-color: rgb(120, 116, 97); border-right-color: rgb(120, 116, 97); border-left-color: rgb(120, 116, 97);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margin-bottom: -5px; color: inherit;">

原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gc/d0gc01277g

 

Kosuke Hatakeyama, Yoshinao Nakagawa*, MasazumiTamura and Keiichi Tomishige*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adipic acid from2-methoxycyclohexanone by aerobic oxidation with a phosphotungstic acidcatalyst. DOI: 10.1039/d0gc01277g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