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F电催化真的稳定吗?原位电化学谱图法精细剖析OER反应ZIF-67 转变过程

  • 1530
  • A+
▲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后郑蔚然,博士生刘梦洁;通讯作者:Lawrence Yoon Suk Lee

通讯单位: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与化学技术学院     
论文DOI:10.1021/acscatal.9b03790   


全文速览
目前 MOFs 被广泛应用于各电催化领域,但其电化学稳定性及原位生成的活性组分一直未被仔细分析。本文结合原位电化学谱图法(循环扫描法、计时电流法、原位拉曼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典型沸石咪唑结构 MOFs——ZIF-67 的结构及形貌转变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在 OER 反应进程中,ZIF-67 原始结构中四配位 Co 金属位点先转变为四配位的 α-Co(OH)和八配位的 β-Co(OH)2,随后生成相应的高价态 CoOOH,这才是 OER 电催化真正的活性位,而并非 MOF 中原始金属节点。其中由 α-Co(OH)氧化生成的 CoOOH 具有更高的 TOF(0.59 s-1),远高于 β-Co(OH)2(0.06 s-1)。


背景介绍
如今 MOFs 风头正盛,它优异独特的性质,诸如多孔开放的结构骨架,重复排列的金属位点,超高原子利用率等,结合了分子催化剂和异相催化剂优势,理应成为电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少研究人员也顺势将 MOF 基材料直接应用于电催化领域,尤其是过渡金属基(CoNiFe 等)MOFs 在电催化反应中大放异彩。然而,只有当 MOF 结构完整稳定时,内部金属位点才能展现电催化活性,先前所述种种优点才能得以实现。可问题是,在严苛的电解液环境中,在不同的施加电压下,MOF 究竟能否在各种催化反应中保持结构稳定呢?


为研究真实电催化活性位点,大量原位表征手段被运用到电化学测试过程中。先前研究表明,很多过渡金属材料在 OER 进程中会经电氧化,生成高价金属位点,其本质只是一个“预催化剂”。类似地,MOFs 中的金属骨架,是否也会经历配体被电解质离子替代,甚至是主体结构遭破坏呢?目前已有少量文献报道了电催化反应后 MOFs 表面有氧化物形成,然而却缺乏细致的研究,MOFs 电催化剂真正活性中心究竟如何生成仍是谜团。


本文亮点
本文首次结合原位电化学谱图法(原位拉曼和原位紫外可见光谱),采用两种电化学测试方法(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对 ZIF-67 在 OER 反应中的转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预催化”过程中原位生成的 Co 活性物种,才真正导致了高 OER 催化活性,其中由 α-Co(OH)转化的 CoOOH 的 TOF 高达 0.59 s-1。


图文解析


▲Figure. 1 (a)(b) SEM images of ZIF-67 nanocubes. (c) Dark-field TEM image and elemental mapping. (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ZIF-67.


经简单水热法合成的 ZIF-67 立方体, 粒径约为 150 nm,将其涂布在碳纤维上直接作为工作电极,测试环境为 1 M KOH 溶液。如 Figure 1d 所示,ZIF-67 晶体单元结构为 Co—咪唑酯的四配位骨架。


▲Figure 2. Continuous CVs of ZIF-67@CFP electrode in 1 M KOH electrolyte between (a) 0.1 (0.925-1.025 V), (b) 0.4 (0.925-1.325 V), (c) 0.6 (0.925-1.525 V).


随后我们在三种电压范围下对 ZIF-67 电极测试了 CV 曲线,结果显示:在 OER 测试电压范围下,ZIF-67 内 Co 金属节点共经历了两组电氧化步骤(Figure 2c),分别对应的是 Co(I)2+→Co(I)3+→Co(I)4+ 和 Co(II)2+→Co(II)3+→Co(II)4+。这意味着 ZIF-67 在碱性环境、高电压下,会生成两类活性物种,其中高活性的 Co(I) 在第 15 圈 CV 含量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逐步转化为Co(II);而低活性 Co(II) 含量持续增大到第 100 圈 CV。


▲Figure. 3 (a) In situ UV-Vis spectroelectrochemical study between 0.925-1.705 V. (b) In situ Raman spectroelectrochemical study between 0.925-1.585 V.


为深入理解 Co 位点在 OER 环境下的转变过程,我们采用了原位电化学法测得 UV-vis 和 Raman 光谱(Figure 3a & b)。原位 UV-vis 结果显示,ZIF-67 四配位骨架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大,逐步解构,电压达1.585 V时,α-Co(OH)2 快速消耗 (620 nm),生成 Co3+(369 nm),当电压继续增大至 1.645 V,Co3+ 氧化为 Co4+,其信号消失。与此同时,在原位 Raman 中我们又观测到 β-Co(OH)2(506 cm-1)和相应 CoOOH (571 cm-1) 的生成。


▲Figure. 4 (a) Illustration of the pre-catalytic conversion from ZIF-67 to α-Co(OH)and β-Co(OH)2. (b) An example of ZIF-67 conversion after CVs from 0.925-1.325 V.


结合其他表征和电化学测试手段(TEM、XPS、XRD、i-t、EIS等),我们对 ZIF-67 在 OER 过程中具体形貌结构转变、反应机制和催化活性进行了更为仔细的分析与评估,详见原文。最终提出了其转变路径(Figure 4a):四配位 Co 框架被电解质 OH-离子逐步替代,生成 α-Co(OH)2,经结构转化再形成 β-Co(OH)2,进一步氧化的高价态 CoOOH 才是真正的 OER 活性中心。Figure 4b 以 0.925-1.325 V 电压范围为例,简要描绘了 CV 测试后 ZIF-67 的形貌结构转变。


总结与展望
本文细致地分析了 ZIF-67 在碱性 OER 下的不稳定性及活性物种转变过程,结合原位电化学谱图法证明和评估了真实活性位点的催化性质。MOF 材料究竟能否直接用于电催化反应(尤其是需要生成中间体的催化反应),又如何分析、改善甚至是解决这一问题,先前关于 MOFs 电催化的研究结果是否该重新被考虑?这需要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