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交联碳点负载钌点作为一种高效稳定的全pH电解水产氢催化剂

  • 957
  • A+
▲共同第一作者:刘源,杨永鹏 ;共同通讯作者:卢思宇,张铁锐 
通讯单位:郑州大学, 中科院理化所 ;      
论文DOI:10.1016/j.nanoen.2019.104023


全文速览
开发高性价比、高性能的析氢反应电催化剂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自交联膜状碳点  (SC-CDs)  结构,与钌点进行复合,退火处理构筑了自交联碳量子点负载钌点的复合结构 Ru@SC-CDs,通过改变钌点与自交联碳点的比例,探索了金属与碳点的最佳配比。实现了高效率、高稳定的的全 pH 条件下电解水产氢,并且深入研究了界面效应对 RuM@CDs 复合材料催化活性位点的增强作用,澄清了催化机理。


背景介绍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清洁、无毒、储量丰富的能源载体,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在开发价值。目前,电解水产氢(HER)因能耗低、过程环保、能量转化效率高、产物纯度高等优势广受关注。然而,HER 动力学缓慢和过电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 HER 的应用。铂(Pt)是迄今为止催化活性最优异的 HER 催化剂,但 Pt 资源极少、价格昂贵,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规模化应用。因此,探索低成本、高效、稳定的 HER 催化剂是氢能应用的关键。


近年来,碳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由于其低成本、高稳定性、高导电性和表面易修饰性,受到了广泛的研究。此外,碳点表面具有丰富的官能团 (-OH, -COOH等)为多组分催化剂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活性位点。与石墨烯、MOFs 等含碳材料相比,碳点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环保、产率高等优点。


此外,只需选择合适的反应前驱分子,就可以对碳点同时实现不同杂原子的掺杂和不同掺杂量的调控,而且在碳点的合成过程中及合成后均可以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和功能化。然而,近年来对碳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射特性以及构建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碳点很少被作为构建潜在的电催化材料的研究。鉴于碳点近乎理想的性能,将金属纳米颗粒与碳点结合为开发高效的电催化剂提供了一条很有前景的途径。


研究出发点
通过设计一种新型的自交联碳点膜状结构 (SC-CDs) 作为载体,与有机溶剂中制备的 Ru 点进行复合,制备出 (Ru@SC-CDs) 复合材料电催化剂。SC-CDs 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其表面官能团与金属纳米材料协同作用,从而产生优良的导电性,促进电子传输。并且与有机溶剂中制备的 Ru 点通过共价键结合,有效防止了金属纳米颗粒的团聚长大,显著增加其稳定性。Ru@SC-CDs 各组分的协同作用使其成为一种优良的HER电催化剂。


图文解析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Ru@SC-CDs 的合成过程如下图(图1a)。水热合成自组装碳点的膜状结构后,加入不同比例的Ru点二次水热,并在惰性气氛下煅烧得到最终 Ru@SC-CDs 产物。TEM 看出碳点自交联形成膜状结构,且具有好的光学性质(图1b, 1c),Ru 点均匀负载在 SC-CDs 上,C, N, O, Ru 四种元素均匀分布。


▲Fig. 1.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attr}2112{/attr} of the Ru@SC-CDs electrocatalyst; (b) TEM image of as synthesized SC-CDs; (c) UV-vis, PL emission, and PL excitation spectra of as synthesized SC-CDs; (d) TEM image of Ru dots (Inset: atomic-resolution HAADF-STEM of the Ru dots); (e) TEM image, (f) HRTEM image and (g) the corresponding elemental (C, N, O and Ru) mapping analysis of as-synthesized Ru@SC-CDs 2:10. Scale bars: 100 nm.


结构vs. 性能
通过控制 Ru 和 SC-CDs 的质量比,制备合成了 Ru@SC-CDs 1:10,Ru@SC-CDs 2:10,Ru@SC-CDs 5:10 三组样品,并对其HER 性质进行了测试。Ru@SC-CDs 2:10 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 10mA cm-2 的电流密度下的 HER 过电位仅为 29mV,(图2a)媲美与 20 wt % 商业 Pt/C 并且远优于其他已报道的 HER 电催化剂。


为了进一步探索 Ru @ SC-CDs 2:10 的优异催化活性,本文研究了 Ru 点的量对 Ru @ SC-CD 催化能力的影响(图2b)。发现 Ru:SC-CDs = 2:10 是适合的比例。因为对于 Ru@SC-CDs 1:10,随着 SC-CDs 比例的增加,其碳层越厚,在电化学测试过程中会阻碍传质,导致 Ru@SC-CDs 与旋转圆盘电极脱离。而对于 Ru@SC-CDs 5:10 来说,SC-CDs 比例较低,Ru 点与 CDs 的界面较小,且易造成 Ru-Ru 团聚,将降低其 HER 性能 (图2g-i)。


▲Fig. 2. (a) HER polarization curves for the Ru@SC-CDs 2:10 and 20 wt% commercial Pt/C in 1 M KOH; (b) Polarization curves and (c) Tafel plots of Ru@SC-CDs 1:10, Ru@SC-CDs 2:10, Ru@SC-CDs 5:10, Ru dots, SC-CDs in 1 M KOH; (d) XPS spectra of Ru@SC-CDs 2:10 (Inset: Ru 3p spectrum); (e) Raman spectra and (f) XRD patterns of Ru@SC-CDs 1:10, Ru@SC-CDs 2:10, Ru@SC-CDs 5:10; (g-i)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Ru@SC-CDs 1:10, Ru@SC-CDs 2:10, Ru@SC-CDs 5:10 electrocatalyst.


催化性能研究
低温条件下催化剂的进行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温度的降低,Ru@SC-CDs 2:10 活性有所减弱,过电位(电流密度为10 mA cm-2) 随着温度从 10℃ 降低到 0℃,从 48 mV 增加到 58 mV。(图3a)即便如此,Ru@SC-CDs 2:10 在恶劣条件下的性能依然与 Pt/C 相当,为低温下的水工业提供了可能。


除氯碱、水碱电解槽外,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微生物电解槽等其它类型的电解槽也常别用于水的裂解。由于其工作环境的不同,能够在较广泛的 pH 值范围内良好工作的电催化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Ru@SC-CDs 2:10 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也有着优异的催化性能(图3b-c)。催化剂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尤为重要。本文采用连续循环伏安法对 Ru@SC-CDs 2:10 进行了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经过 5000 圈循环后,与初始值相比,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相同条件下,商业 Pt/C 呈现明显的衰减(图3h)。


此外,也采用了计时电位法测定了 Ru@SC-CDs 2:10 的稳定性,我们发现经过 40h 的测试后,催化剂保留了 96.7 % 的电流密度,而 Pt/C 催化剂的损失高达 54.4%,证明了 Ru@SC-CDs 2:10 优异的稳定性。
  
▲Fig. 3. (a) Polarization curves for Ru@SC-CDs 2:10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in 1 M KOH; (b) Polarization curves for Ru@SC-CDs 2:10, Ru dots, SC-CDs in 0.5 M H2SO4 and (c) in 1 M PBS; (d-f) Overpotentials at 10 mA cm-2 (left) and exchange current densities (right) of Ru@SC-CDs, 20 wt% Pt/C and Ru dots in 1 M KOH, 0.5 M H2SO4 and 1 M PBS; Polarization curves of (g) Ru@SC-CDs 2:10 and (h) 20 wt% commercial Pt/C before and after 5000 CV cycles in 1 M KOH; (i) Chronopotentiometry curves of Ru@SC-CDs and commercial Pt/C in 1 M KOH.


理论计算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进一步研究了 Ru@SC-CDs 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机理。DFT 计算表明N原子更倾向于取代缺陷附近的碳原子,由于 N 的掺杂,Ru13 的吸附能从 -7.45 eV 降低到  -5.77 eV, Ru55 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图 4a-b)。对于缺陷 N 掺杂 SC-CDs 负载的 Ru13 上的 HER 反应过程,研究了 H2O 的解离和 H2 的生成。


同时,考虑了每个反应的几个候选活性位点(图4c),最合理的反应过程如图4d 所示。H2O 更倾向于在远离金属/碳界面的 Ru 原子处游离。H2 形成的活性位点为 SC-CDs 缺陷附近的 Ru 原子,这说明对 HER 来说,速率决定步骤是 H2 的形成,这与实验结果一致。对于 H 的吸附既考虑了最稳定的吸附位置,也考虑了金属与载体界面附近对于 H 的吸附性质。可以看出当 N 原子掺杂后,界面处的 H 吸附自由能最接近  0,表明界面处最有利于 H 的脱附。N 掺杂诱导碳缺陷,使 Ru原子与缺陷碳原子结合,暴露在表面,有利于 H2 的形成。
  
▲Fig. 4. The geometric structures of (a) Ru13 and (b) Ru55 supported on defective SC-CDs with or without N-doping; (c) Hydrogen adsorption energy at difference sites; (d) The proposed mechanisms of H2O dissociation and H2 formation on Ru13 supported on N doped SC-CDs.


总结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交联碳点膜状结构 (SC-CDs) 作为载体与 Ru 点进行复合,通过改变钌点与碳点的比例,探索出金属与碳点的最佳配比,成功制备了 (Ru@SC-CDs) 复合材料电催化剂,在全 pH 和全部温度下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较强的循环稳定性,在持续循环 100 h 后催化活性依然没有明显衰减,远超商业 Pt/C 催化剂。本课题提供了一种设计高效稳定电催化剂的新策略,对电解水产氢催化剂的设计和构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将有力的推动碳基金属复合材料在电解水产氢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文章来源:研成之理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