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hem.| 用于蛋白质DCC的酰基腙平衡的亲核催化

  • A+

总览:动态组合化学(DCC)利用可逆反应来构建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的分子平衡网络,它通过响应任何能改变系统自由能的试剂来调整其构成。作者以苯胺为亲核催化剂,使DCC在PH6.2下达到可逆平衡,并且可以通过改变PH值来调节动态平衡的开关。此外,作者将这些腙的DCL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两种同工酶结合,观察到不同程度的扩增效应,其中每种蛋白为其活性位点的疏水区域选择最合适的腙。


1


动态组合化学(DCC)利用了可逆化学反应在热力学平衡下建立分子平衡库。生成的动态组合库(Dynamiccombinatorial libraries, DCL)对添加模块作出相应,该模块能从平衡分布中选择性地扩增最佳的结合化合物。

作者利用DCL中常见的可逆亚胺来构建动态平衡反应(图1),但由于胺与醛的可逆加成得到水中不稳定的亚胺,不能在DCC体系中直接分离或分析,通常需要原位还原,生成静态胺库。而原位还原步骤的引入使DCL平衡复杂化,难区分真正的热力学选择和对动力学有利的化合物。


2


由于亚胺键的不稳定性,其他类型的C=N键的研究被广泛开发。其中,酰基腙被证明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并易于分析和分离。然而,要实现醛和酰基肼的可逆反应,所需的pH值要小于4,无法直接用于生物DCC体系。作者通过添加苯胺作为亲核催化剂,可以在生物相容PH值下形成DCL。

他们选择将醛(已知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底物二氯硝基苯)与过量的十种芳基酰肼在室温下反应(图2)。PH6.2下,由图二可见平衡进行得很慢,5天后才将10个腙的信号一一识别出来。相比之下,在过量苯胺存在下,重复实验能得到更好的平衡率,仅在6个小时后就能观察到十个组分达到完全平衡。作者通过不同的起始组合物,生成DCL,证明了DCL的可逆性。


3


确定了苯胺在生物相容的PH和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作为腙库DCC的有效亲核催化剂,作者下一步是将蛋白质引入DCL。作者选择了负责细胞解毒,催化谷胱甘肽(GSH)与多种外源亲电结合的GST超酶家族。细胞质GST活性位点由两种单体残基组成。其中G位点与GSH结合,H位点与疏水底物结合。这种使用可逆反应将两组片段链接在一起的结构,特别适合DCC探侦。作者制备了两种重组GST同工酶作为靶标,来自蠕虫日本血吸虫的 SjGST(热带疾病的药物靶标)和 hGST P1-1(一种已靶向治疗化疗耐药性的人类同工型)。图 2 中制备的酰腙 DCL 与两个蛋白质靶标连接并测量扩增(图 4)。两种 DCL 都显示出非常明显的腙成分扩增;噻吩酰腙3g由SjGST选择,叔丁基苯基腙3c由hGST P1-1选择。


4


为了提高DCL的效力,他们通过SNAr反应将谷胱甘肽与醛1结合(图5),将高度可溶的谷胱甘肽三肽基序将作为G位点的“锚”,改变各种酰肼片段来探索H位点。使用谷胱甘肽共轭醛 4 和先前使用的相同十种酰肼的初始DCC实验证实了苯胺作为亲核催化剂的实用性。平衡在 6 小时内完成,而在没有苯胺的情况下需要 4 天。和之前的数据一样,对于两个GST靶点都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扩增。为了验证扩增结果不是由于通过目标加速合成的动力学选择,我们将 SjGST 添加到预平衡的 DCL。腙5g被强烈放大,表明放大的组分是真正的热力学选择的结果。


5


    为了从分子层面上进一步了解同工酶对两种腙5c和g的选择性区分,他们进行了分子建模研究,发现谷胱甘肽部分覆盖良好,在 G 位点有非常相似的构象,而各种结合物的共轭部分在H位点内的构象却显示出庞大的多样性。作者对生成 SjGST与噻吩腙5g和hGSTP1-1与叔丁基腙5c的结合模型(图7),发现噻吩腙很容易装入SjGST结合口袋,只需要对侧链进行微小的调整。而叔丁基苯基会导致空间冲突,需要一定程度的诱导才能适合结合。


0


总结:

    作者特意选择少数的DCL组分,以便彻底表征平衡分布并量化苯胺催化腙的扩增。通过使用苯胺作为亲核催化剂,证明了酰基腙的可逆合成可以与蛋白质靶标相容。DCC工具具备易于定制现成可用的构建块、良好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有利于分析分离、形成酰胺类偶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使DCC能应用在生物靶点上。酰基腙 DCL具备真正的适应性,放大效应与处于平衡状态的结构直接相关。此外GST 酶被证明作为 DCL模板非常有效,GST超酶家族的两种同工酶与小分子组装体能顺利结合,并呈现出最佳结合成分。

为了深入了解同种型的选择性,他们发现每个扩增分子都可以有效地停靠在其各自GST的H 位点,但SjGST与hGST P1-1的H位点区分噻吩腙5g和叔丁基苯基腙5c的精细结构特征目前尚不清楚。

 

本文作者:XCF

责任编辑:ZWY

原为连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hem.658

原文引用:DOI:10.1038/NCHEM.658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