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翡翠原石的有机物反应揭出了现行翡翠鉴定标准的缺陷

  • 883
  • A+

   昨天(2019年{attr}3146{/attr}月20日)的随笔《收藏殿堂 | 翡翠原石的有机物反应揭出了现行翡翠鉴定标准的缺陷》觉得还需要做些补充。<br/>

 

鉴定,如果不能具有绝对准确的判断就是有瑕疵的鉴定。要想杜绝鉴定的瑕疵,鉴定的标准本身就不得存有瑕疵,并且必须适合所有的鉴定对象,不能有例外。例如目前的翡翠鉴定,凡是发现有机物存在就判定为BC货,毫无例外(哪怕是新山料翡翠的加工因为抛光粉配方里有虫蜡造成的错检等等),表现出了现行鉴定标准的绝对性。而现在发现了翡翠原石本身就有有机物反应,这一事实就揭示了凡是发现有机物存在就判定为BC货的认知本身就是有瑕疵的。至于是不是所有的翡翠原石都有有机物反应那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无论是百分百有、还是大部分或是小部分有,那只是比例多少而已,即“数量”的问题。不论比例高还是低,都决定了翡翠没有有机物反应这一条不具备共性标准的资格,即这是“性质”的问题。不具备共性条件就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以此做出的判断就有可能出错。

 

作为探究翡翠真相来说,需要找寻更多的翡翠原石做观察,只不过观察的数量越多越具有统计学意义,仅此而已。但是,这个调查无论得到什么样的统计结果,哪怕有有机物反应的翡翠原石只占1%的比例,用有无有机物反应这一条来判断翡翠是否BC货的做法都是有瑕疵的,有瑕疵的鉴定标准就应该修改。

 

那么,有人就会追问,翡翠是无机矿物,本不该有有机物存在,该如何理解翡翠原石发现的有机物反应?是的,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这个问题的确是个新的发现,现代科学的历史从发端到如今区区不过500多年,与人类的600万年左右的历史相比较,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知还处于极其幼稚的阶段——人类不知道的事情和搞错了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现在人类面临的科学发现和科学难题多如牛毛,人类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接着第二步是根据专业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或者生活生产实践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猜想的准确与否很重要,这决定了其后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法、分析论证以及评估评价的准确性,因此猜想得越准确,科学研究走的弯路就越少。


 

在科学家彻底破解老坑种翡翠原石有紫外线荧光反应谜团之前,不妨先猜想一下老坑种翡翠原石紫外线荧光反应的成因到底是什么。为此,笔者请教了中科院王春云博士。

 

王博士说,翡翠是钠铝辉石集合体,在表生地质环境(即地球表面大气、水、生物等外因引起的作用)下会发生次生变化(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过程,会使矿物表层发生化学元素迁移、分散或富集等变化),钠铝辉石会吸收水分,会流失二氧化硅,并变得结构疏松,开始还是钠铝辉石的矿物成分,但化学成分略有变化,接着蚀变成钠长石和石英以及绿泥石或伊利石,形成覆盖毛石表层的沙皮【有乌沙皮,白沙皮,黄沙皮,等等,主要是长石、石英成分】,或蜡壳【有白蜡壳,绿蜡壳,黄蜡壳,等等,主要是绿泥石,也有伊利石,叶蜡石】。

 

岩石的次生变化一般来讲主要是风化在起作用,但对于结构致密的翡翠来说,渗入翡翠毛细孔结构或裂纹系统内的细菌和微生物可能起了重要作用。微生物带来的酸、碱、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分以及微生物的繁殖等复杂的、复合的作用,导致了翡翠化学成分的流失,致使翡翠结构疏松以及最终分解蚀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海枯】石烂”的科学本质和地质过程。

 

进一步,王博士围绕着下面两张紫外荧光反应照片沿裂隙的荧光反应明显高强的特点,展开了他的科学猜想。

 

王博士说,翡翠的地质形成是多阶段、多期次的,翡翠所谓的“色根”,生成的前提一定是结构上先有了微细的裂纹,微细裂纹形成的原因是地质构造运动对于早期形成的无色钠铝辉石岩体挤压形成应力破坏,所以才给含有致色离子的成矿物质沿着裂纹系统渗入的机会,含有致色离子的成矿物质进入裂纹后发生填充、结晶,起到修补裂纹的作用,就这样,含有致色离子的成矿物质形成了色根,色根与原矿融成了一体。再后期,细菌微生物等天然有机物也会沿着微细的裂纹或晶体间空隙(俗称毛细孔)渗入,在漫长的地质时间里因为地温和地压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类似石油的转化,生成了与石油组成类似的烃类化合物,因为其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活性,于是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蓝白色荧光。王博士认为,这些具备活性的烃类化合物就是阿亥,与炖蜡翡翠的生物蜡中的活性成分属于同一类物质。阿亥成分在紫外线下也会发出与树脂类似的蓝白色荧光,在块体红外光谱的>2500波数区间也会产生与树脂类似的3035、3065波数吸收,在拉曼光谱的>2500波数区间也会产生与树脂类似的3035、3065波数吸收。

 

王博士还说,地质构造运动的本质是压力,在巨大的地质压力作用下造成的矿物裂纹系统必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形成网状、树枝状、河流状的延伸,那么有机物的渗入与石油化的烃类化合物必定是沿着裂纹向纵深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这和人为造假的染色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自然形成的翡翠色根是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内(像佛教讲的“无量劫”那么久远,几百万年、几千万年、若干亿年),形成的极其微细裂隙,含有致色离子的成矿物质和天然有机物也是极其微量并且是缓慢地深入的。因此,对于翡翠结构起到的是修复的作用,视觉看到的是随机、和谐、美丽;而人为造假染色则是用暴力在短时间(相比较之下,像佛教讲的“一刹那”那么短暂,几天?几十天?)内造成粗大的裂隙,化学染料和合成有机物沿裂隙较大量的强行注入。因此,对于翡翠结构起到的是破坏的作用,视觉看到的是呆板和丑陋。两者的差别,乍一看似乎都一样,但实际上“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懂行的人,没有看不出来的。至于王博士的“科学猜想”到底对不对,还需要严肃的科学研究来论证,还需要详实的科学数据来验证。

 

不过笔者要强调的是,翡翠原石里的有机物是什么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只要证明了翡翠原石是天然的,用天然的翡翠原石制成的成品就是民众最关心的A货就可以了。至于翡翠原石里的有机物是什么,以及它的形成机制之类“象牙塔里的知识”是科学家的事,和一般民众没有任何关系。就像一位读者留言抱怨讲“你们这些科普文章有什么用?你就告诉我我的老翡翠对不对就好了!”读者的留言过于直率了,但是他有他的底层逻辑——我不懂科学知识,我是个消费者我有保护我的权益的权力,我只想得到公平地对待,支微末节的议论和我没关系我也听不懂。他没错!因为社会各有分工,作为官府、作为检测从业者是不是也应该有你的底层逻辑和道德底线——童叟无欺地公平地提供该你提供的服务呢?别忘了——消费者在给你官府“纳税”,消费者在给你从业者“缴费”呢!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