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催化1,3-二取代-1,3-二烯的区域选择性硼氢化反应:从烯炔复分解获得的共轭二烯的功能化

  • 363
  • A+

摘要:这篇文章报道了铜催化的1,3-二取代-1,3-二烯的区域选择性硼氢化。通过催化烯炔复分解产生的高度取代的1,3-二烯为区域选择性硼氢化提供了底物,其中可变取代基可以方便地从1-烯烃和末端炔烃引入。对于非手性反应,使用dppbz作为配体。对于对映选择性反应,使用EtDuPhos作为配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良好的对映选择性。对照研究表明,1,3-二烯和Cu(I)源的立体异构纯度是决定区域选择性的关键。原位NMR实验和氘猝灭证实存在烯丙基铜中间体,其不与其他1,3-二烯交换。作者所提出的区域选择性模型基于Cu-B1,3-二烯加成时,3,4-加成中的空间位阻比有利的1,2-加成中的空间位阻更严重。可将产物进一步官能化并用于双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随着烯炔复分解的发展,可以很容易的得到1,3-二烯,而共轭二烯的功能化将大大增加它们在合成中的应用。近些年来,已经开发出许多催化和不对称催化的1,3-二烯的官能化反应。但是,在这些反应中采用的底物更多的是单取代或是1,1-1,2-二取代的1,3-二烯,这可能是由于共轭二烯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控制较差(方案1c)。当每个双键具有两个取代基时,相似的反应性倾向于产生混合产物。在之前,作者所在课题组(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Steven T. Diver课题组)以及其他一些课题组已经发展了烯炔复分解反应以及催化碳-碳偶联反应。因此,基于烯炔复分解所获得的1,3-二烯,作者试图开发1,3-取代的1,3-二烯的区域选择性硼氢化(方案1d)。

铜催化的硼氢化反应极为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许多可用于有机合成的有价值的有机硼中间体。作者受到了Ito等人早期工作的启发,他们使用环状1,3-二烯为底物,实现了化学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硼氢化(方案1a)。Mazet及其同事实现了无环单取代二烯的位点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方案1b)。还有其他一些课题组已经发展了LCu-Bpin1,3-二烯的加成,作为其他成键反应的第一步。

从高度取代的1,3-二烯可以得到更高度取代的有机硼酸酯,是有机合成中通用的结构单元之一。有机硼酸酯可用于交叉偶联反应,并易于转化为其他官能团。如方案1d中所示的反应具有独特的区域选择性,形成的硼氢化产物更加通用,并且1,2-加成还可以产生手性中心。

作者首先采用1a(来自3-苯基-1-丙炔和1-己烯的烯炔交叉复分解)作为底物,采用非手性双膦配体,探索了1,3-二烯区域选择性硼氢化的最佳反应条件。最佳反应条件如表1中条目6所示。

接下来在最优反应条件下,作者研究了铜催化的硼氢化中1,3-二烯的3号位取代基的范围。因为这些二取代的1,3-二烯是通过烯炔复分解所制备的,因此方程式(2)中的R取代基来自末端炔烃。发现受保护的醇和酯以及支链烷烃都是可以被忍受的。

接下来探索了1位和3位取代基的各种组合以研究反应的范围和化学选择性。表2中条目1,7-10的底物是由烯炔复分解合成的,条目2-6是通过Wittig反应制备的。可以看出远程苯基取代基,末端烯烃,远程甲硅烷基醚,三取代烯烃以及取代炔烃都是可以被反应所容忍的,侧链中有支链时产率降低但是当保护基由TBS变为TBDPS时产率提高,但是区域选择性变差。表中最后两个例子表明,空间效应存在微妙的相互作用,可能会降低产量或区域选择性。

接下来作者研究了E式和Z式二烯的反应性和区域选择性。作者估计它们的反应性会有所差异。在表1中,发现纯E-1a得到9:1的区域异构体混合物,1,2-硼氢化产物的收率为81%。采用Z-1a作为底物时,发现底物完全转化但是区域异构体的比例逆转,有利于4,3-硼氢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E/Z混合物的反应选择性降低。并且这些数据表明,Z-异构体比纯E-异构体具有更低的区域选择性,并且每种立体异构体具有相似的反应性。

当作者采用CuOt-Bu用作铜源时,观察到相同1,3-二取代模式的1,3-二烯的不同区域选择性。作者推断侵蚀的区域异构体比率是由非选择性背景反应引起的。在没有加入配体的情况下,采用二烯1b作为底物,加入CuOt-Bu,其中形成了21%的三个区域异构体(方案5)。在这个背景过程中,没有区域选择性。观察到的低选择性可能是由于可溶的CuOt-Bu的竞争性背景反应。

接下来,作者采用市售的手性双膦配体,进一步筛选了对映选择性反应的最优反应条件。表4中条目8为最佳反应条件。

之后,作者又将对映选择性反应扩展到了其他底物。

随后,作者进行了氘标记研究,结果与主要区域化学途径中的中间有机铜物种一致。在该标记实验中,CH3OD用作氘源,发现产物2k具有80%的氘掺入。

作者还进行了机理研究,实验表明Cu-BPin加成步骤是不可逆的并且可能是速率决定步。

之后,作者还提出了区域选择性模型。如方案9中所示,作者提出区域选择性由L2Cu处的体积引导,其中L2是螯合双膦配体。在有利的1,2-加成中,将Cu加入到具有氢和单碳取代基的C2中。在不太有利的3,4-加成中,L2CuC3处被两个取代基压缩。关于Bpin1,2-加成中其添加到带有R基团的C1上,这是稍微不稳定的。3,4-加成中硼原子加入未取代的末端烯烃C4上,由于烯烃C4未被取代,因此其应变较小。对于Z异构体,R基团之间的A链导致1,3-二烯采用非平面构象,这导致1,2-加成中的空间应变更大。因此,对Z-异构体和E/Z混合物观察到较低的区域选择性。

最后,作者对硼氢化产物进行了转化。可以将其转化为三醇,还可以将其与对溴苯腈交叉偶联。

综上所述,作者开发了一种具有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的铜催化1,3-二取代-1,3-二烯加氢硼化反应。此前,尽管1,3-二取代-1,3-二烯可以从催化烯炔复分解(EYM)中轻易获得,但很少使用这种取代模式的1,3-二烯。研究发现,铜源和1,3-二烯的E/Z纯度都对区域选择性有影响。利用手性双膦配体,观察到了对映选择性反应。与之前的文献研究类似,根据机理研究和氘掺入实验确定了烯丙基铜物种是一种中间体。作者还提出了共轭二烯的1,2-二取代烯烃选择性加成的空间模型。进一步的转化显示出区域选择性硼氢化产物的高度合成效用。总的来说,通过烯炔复分解获得的1,3-二烯的区域选择性硼氢化扩展了二烯在合成功能化分子中的用途。

DOI: 10.1021/acscatal.2c01190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