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 :基于柱芳烃实现分子内空间电荷转移和单分子白光

  • 406
  • A+

有机白光材料在显示、照明及通信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近年来,人们在单分子白光(SMWLE)材料的开发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SMWLE的分子设计策略仍较为有限。利用分子内局域激发态(LE)与电荷转移态(CT)组成的双发射来构筑单分子白光是一种重要的策略,然而,大多数荧光分子通过分子内价键共轭发生的电荷转移(through-bond charge transfer,TBCT)较难调节,不利于通过外界刺激调控LE/CT两种发射强度的比例。


近期,分子内空间电荷转移(through-space charge transfer,TSCT)机制凭借优异的刺激响应性和可调节性,被应用于多种新型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中。现有的TSCT分子大多采用U形或V形的分子结构,以打破电子给体(D)和受体(A)间的共轭关系。然而,这类分子的前线轨道电子云分布仍存在一定重叠,导致分子内TBCT与TSCT的共存,从而降低了对LE/CT比例的调控性。因此,如何构筑纯TSCT体系来实现LE/TSCT双发射,并调节出单分子白光,是领域内的重要挑战。

图1

为实现这一目标,浙江大学化学系黄飞鹤教授、朱黄天之博士与高分子系张浩可副研究员合作,将大环结构作为桥连基团,并在其两端线形引入D/A基团,扭曲的结构打破了TBCT的作用,从而制备出了线形的纯TSCT结构,并且该结构具有多重刺激响应性。如图1所示,作者在柱[5]芳烃两侧分别修饰上给电子基团三苯胺(TPA)与吸电子基团氰基三苯乙烯(TPCN),制备出了具有TSCT性质的荧光分子(TPCN-P5-TPA),并分别在极性客体和粘度的调节下实现了LE/TSCT双发射及单分子白光。


如图2所示,为了进行对比,作者还合成了以苯环为桥连基团的线型化合物(TPCN-ph-TPA),并通过单晶结构与理论计算研究了两者的构象与激发态电子结构。在单晶结构中,TPCN-P5-TPA上的TPA、柱芳烃苯环和TPCN之间的二面角分别为79.50°和63.65°,极大的扭转角打破了给体与受体间的共轭,有利于TSCT的产生。而TPCN-ph-TPA具有近似平面的构象,对应的二面角分别为29.98°和26.94°,有较强的分子内TBCT作用。理论计算结果表明:TPCN-P5-TPA具有完全分离的HOMO和LUMO,表现出了较纯粹的TSCT性质,而TPCN-ph-TPA的HOMO和LUMO之间仍有小部分重叠,具有TBCT性质。

图2

之后,作者分别使用极性客体和粘度诱导TPCN-P5-TPA产生了LE/TSCT双发射和单分子白光。由于TPCN-P5-TPA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在高粘度溶剂中,TPCN-P5-TPA的黄色TSCT态发射峰出现并增强,而蓝色LE态发射逐渐减弱,两组发射峰在合适的强度比例下组成了白光发射。此外,当向TPCN-P5-TPA的溶液中逐渐加入客体分子己二腈(6AN)时,客体的极性诱导了其TSCT态发射的产生和红移,在加入500当量的6AN时,LE和TSCT双发射同样也组成了白光发射(图3)。

图3

这项工作表明,在柱芳烃两侧线形引入D-A基团,使D和A基团的电子云分布完全分离是实现高效TSCT和单分子白光的一种有效策略。因此,可以预测,基于大环结构的发光分子具有众多优异的光物理性质,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光电功能材料。

文信息

Pillararene-Induced Intramolecular Through-Space Charge Transfer and Single-Molecule White-Light Emission

Qi Li, Yitao Wu, Jiajun Cao, Yang Liu, Zeju Wang, Huangtianzhi Zhu*, Haoke Zhang* and Feihe Huang*

文章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生李琪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202381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