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何英课题组:氢键辅助不对称烯丙基异构化反应合成烯酰胺类轴手性化合物

  • 620
  • A+

烯丙基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异构化反应由于其100%的原子经济性而广受化学家的关注。近年来,不对称[1,3]-烯丙基重排反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Paton等人对 [1,3]-烯丙基重排反应中手性转移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图1 a)。另一方面,苯乙烯类轴手性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轴手性化合物,其合成方法已被国内外诸多课题组突破(图1 b)。然而,作为苯乙烯类似物的烯酰胺类轴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合成尚未见报道。目前该类化合物的制备仍然依赖于手性拆分。南京理工大学何英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有机合成中手性转移方向,受不对称[1,3]-氢迁移策略启发,结合课题组以往工作,该课题组提出不对称烯丙基化和[1,3]-氢迁移串联策略(图1 c、d),首次实现了C-N烯酰胺类轴手性化合物的构建Chemical Science 2020DOI: 10.1039/D0SC02828B)。



图1 [1,3]-氢迁移策略实现中心向轴手性转化

(来源:Chemical Science

 

作者首先采用肉桂基碳酸酯作为模板底物与2-喹啉酮反应,对该不对称烯丙基化异构化串联反应进行最优条件的探索(表1)。经过对配体、有机碱、溶剂和离去基团等一系列反应条件进行筛选,确定了最优条件,最终能够以88%的分离收率和92%的ee得到目标烯酰胺类轴手性化合物3a



表1 反应条件优化

(来源:Chemical Science

 

随后作者研究了该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表2)。实验表明,该反应不受肉桂基碳酸酯上的电子效应的影响,反应均能取得较好的产率(84-97%)和ee值(89-97%);但是受位阻影响较大,邻位甲氧基取代的肉桂基碳酸酯只能得到一般的收率(55%)和较差的ee值(18%)。此外,该反应对杂环的烯丙基碳酸酯也有很好的兼容性(66-95%产率,70-96% ee)。随后在对喹啉环的探究中发现,反应对喹啉环上的官能团兼容性也很好,均能得到较好的收率(69-98%)和ee值(75-99%);值得注意的是,当使用2-吡啶酮代替喹啉酮作为底物时,产物ee值可高达99%。此外,上市药物brexpiprazole, aripiprazole, cilostazol以及PDE3受体抑制剂cilostamide的衍生物也能很好地参与反应并得到较好结果(35-75%产率,90-94%ee)。该类烯酰胺类轴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过对3f进行单晶衍射测定得到。



表2 底物范围

(来源:Chemical Science

 

为了探究该反应可能的机理,作者进行了机理验证实验(图2)。一系列控制实验表明有机碱DBU对异构化过程至关重要。没有DBU存在的情况下,反应可生成烯丙基化产物4a。向所得到的烯丙基化产物4a中加入DBU,4a可以高立体选择性和高产率的转化为3a证明4a为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此外,氘标实验表明,化合物5中D元素向化合物6中端位甲基转化率大于90%,证实了反应过程中的[1,3]-H迁移是分子内的协同过程。



图2 控制实验和氘标记实验

(来源:Chemical Science

 

为进一步探究该中心手性向轴手性转化过程中立体化学变化,作者对反应体系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并对比了各种可能的反应过程(图3)。在去质子化过程中,由于分子间的氢键作用,4a相对于4b更容易去质子化;同时内禀反应坐标(IRC)和Born–Oppenheimer 分子动力学(BOMD)也证实了中间体7a的存在,7a经历质子化过程最终生成化合物(P)-3a。另外,(P)-3a(M)-3a的消旋化需要跨越27.4 kcal/mol的能量,这也解释了常温下产物构型的稳定性。



图3 DBU促进的中心-轴手性转化能量图

(来源:Chemical Science

 

同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也解释了产物高Z/E的原因(图4)。在异构化过程中,形成E构型的过渡态TS-1c比形成Z构型的TS-1a高2.9 kcal/mol,中间体7a7c的能量小3.5 kcal/mol,反应无法通过自发热力学过程从7a转化成7c, 因此异构化过程更倾向于生成Z构型产物3a



图4 [1,3]-氢迁移形成E-3a能量图

(来源:Chemical Science

 

基于实验和计算结果,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应历程(图5)。通过Ir催化烯丙基化反应生成的中间体I DBU催化苄位去质子化途经中间体II-TS,生成中间体III,此过程中,中间体II-TSIII均通过DBU去质子化的氢与2-喹啉酮中的羰基的氢键作用稳定,氢键不仅加速去质子化的过程,并且限制了中间体在[1,3]-H迁移过程中C-N轴的自由旋转,从而实现化合物中心手性到轴手性的的高效转化。对于(M)-IV,由于其中间体IIb-TS的位阻效应和缺少氢键作用,因而不稳定,较难形成。



图5 氢键促进的立体特异性[1,3]-氢迁移机理

(来源:Chemical Science

 

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策略的应用前景,作者尝试将该类烯酰胺类轴手性化合物进行环氧化处理(表3)。研究发现, m-CPBA氧化3可以高立体选择性得到手性环氧化合物8。此种轴手性-中心手性转化策略是一类新颖有效的合成环氧化合物的方法。



表3 环氧化实现轴手性向中心手性转化

(来源:Chemical Science

 

南京理工大学何英课题组通过不对称烯丙基化和[1,3]-氢迁移串联策略,利用体系中的有机碱DBU作为氢迁移催化剂,实现了烯酰胺类轴手性化合物的构建。该方法具有高收率和高对映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兼容性好、底物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为合成轴手性苯乙烯类化合物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相关成果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DOI: 10.1039/D0SC02828B上,得到了三个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计算化学部分由匹兹堡大学刘鹏课题组完成。南京理工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孙超和匹兹堡大学博士后戚孝天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理工大学何英教授匹兹堡大学刘鹏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南京理工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闵小龙和2017级硕士研究生白雪丹也参与了本研究工作。


何英课题组合影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