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院士课题组Angew:单原子催化剂普适性制备新策略

  • 1032
  • A+
▲第一作者:金松博士后;通讯作者: 陈军教授     
通讯单位:南开大学              
论文DOI:10.1002/anie.202008422

全文速览


在论文工作中,提出一种墨烯量子点束缚策略来合成单原子催化剂的新方法。实现了不同金属单原子如Cr、Mn、Fe、Co、Ni、Cu和Zn等在不同的碳基底如碳球(0D)、碳纳米管(1D)、石墨纳米片(2D)和石墨泡沫(3D)上的负载,其金属负载量可以达到3.0 wt%以上。制备的碳纳米管负载的单原子镍催化剂对二氧化碳电还原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CO选择性接近100%)。该工作有望为合成用于多种电催化应用的单原子催化剂开辟新的途径。

背景介绍


单原子催化剂具有100%的原子分散性、高度不饱和的配位环境和均匀的反应中心等特点,因而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碳基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碳基质不仅可以作为稳定金属原子的基底材料,而且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会改变金属原子的电子密度, 从而提高电催化活性。然而,目前可控合成碳基负载单原子催化剂仍是一个科学难题,这主要是由于单个金属原子具有超高的表面能,易迁移团聚形成纳米颗粒。

目前大多数碳基负载单原子催化剂是通过将碳源、氮源、金属前驱体直接混合后碳化,包括小分子(吡咯、海藻酸钠和多巴胺),聚合物(聚苯胺、聚酞菁),碳材料(氧化石墨烯、异质原子掺杂碳和C3N4)。另外一种常用的制备策略是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分子孔道封装和锚定单核金属前驱体,然后在高温退火条件下利用载体衍生的氮掺杂碳稳定形成的单原子,从而实现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但是,这些合成单原子催化剂的方法对于单原子和碳载体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还不能实现在多种碳基底上制备各种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因此,发展一种对碳载体和金属无选择性的、普适性的单原子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出发点


具有空d轨道的金属阳离子与拥有孤电子对的配位原子如N、O和S之间有很强的配位作用。因此,构建有效的配位位点去锚定金属盐前驱体,同时捕获形成的金属单原子防止其迁移团聚是合成单原子催化剂的关键。氧化剥离的石墨烯量子点(GQD)具有丰富的含氧基团,同时大量暴露的边缘缺陷可以为氮原子的掺杂提供丰富的位点。此外,GQD的π共轭结构,允许GQD通过π-π相互作用牢固地锚定在各种碳载体上。因此,利用GQD束缚策略就可以实现不同单原子在不同碳载体上的负载。 

图文解析


▲Figure 1.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preparation of SACs. (b) SEM image, (c) SAED pattern, (d) EDX maps, and (e, f) HAADF-STEM images of the Ni1-N/CNT. (g) The height profile of Ni single atoms.
以Ni1-N/CNT为例展示如何使用石墨烯量子点来制备单原子催化剂。首先,将金属阳离子与石墨烯量子点络合,利用金属阳离子和石墨烯量子点上含氧基团之间的强配位作用防止金属前驱体的聚集。然后,将生成的金属络合物通过π-π相互作用与碳纳米管进行自组装。最后,将表面改性的碳纳米管在NH3/Ar气氛下于500 °C退火处理。通过石墨烯量子点的大量缺陷位点辅助碳纳米管进行氮原子掺杂,利用金属与氮之间形成的金属-氮键来稳定形成的单原子,实现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从SEM、EDX maps、SAED和HAADF-STEM图可以认定其为单原子分散状态(图1)。

▲Figure 2. (a) XANES spectra of Ni1-N/CNT (inset: derivative curves of XANES spectra). (b) FT of the EXAFS of Ni1-N/CNT. (c) WT images of Ni1-N/CNT. (d) The fitting of EXAFS spectrum for Ni1-N/CNT (inset: the structure of the nickel site in Ni1-N/CNT).
接着采用同步辐射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Ni单原子的电子结构和配位环境。通过X射线吸收近边吸收谱(XANES)和扩展边X射线吸收谱(EXAFS)表征,我们发现碳纳米管中负载的Ni单原子以Ni-N5形式存在,没有Ni-Ni键存在,证实了单原子Ni的形成(图2)。

▲Figure 3. HAADF-STEM and EXAFS spectra for (a,b) Cr1-N/CNT, (c,d) Mn1-N/CNT, (e,f) Fe1-N/CNT, (g,h) Co1-N/CNT, (i,j) Cu1-N/CNT and (k,l) Zn1-N/CNT, respectively. HAADF-STEM images of Ni SACs supported on (m) carbon nanosphere, (n) graphene nanosheet, (o) graphite foam and (p) boron nitride, respectively (inset: corresponding SEM images).

基于上述制备单原子催化剂的方法,我们实现了不同金属单原子如Cr、Mn、Fe、Co、Ni、Cu和Zn等在不同的碳基底如碳球(0D)、碳纳米管(1D)、石墨纳米片(2D)和石墨泡沫(3D)上的负载(图3)。球差电镜表征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表征确定了材料中的金属主要以单原子形式存在,且为M-N构型。该方法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非碳基底上如氮化硼,这些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通用性。

▲Figure 4. (a) LSV curves of the M1-N/CNT catalysts. (b) FE of the M1-N/CNT. (c) The desorption barrier diagram for *CO. (d) The limiting potential diagram for HER.

上述研究表明,通过石墨烯量子点束缚策略可以将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分散在一个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碳载体上,这使得我们可以对各种单原子电催化剂的性能进行详细研究。因此,我们选取了三种金属单原子Fe、Co和Ni(Fe1-N/CNT、Co1-N/CNT和Ni1-N/CNT)考察其CO2RR的电催化性能。通过电化学测试我们可以发现,镍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最优,在–0.7 ~ –0.85 V 范围内,Ni1-N/CNT对CO表现出90%以上的高选择性,在–0.75 V时CO的最高选择性接近100%(图4a,b)。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反应机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CO2还原中吉布斯自由能变化。CO2转化成CO的过程涉及两个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步骤:(1)首先CO2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然后质子化形成*COOH中间体(CO + * + H+ + e- → *COOH);(2)随后吸附的*COOH中间体加氢生成*CO(*COOH + H+ + e- → *CO + H2O),最后形成的*CO从电极表面脱附。因此,*CO与催化位点之间的结合强度在CO2转化成CO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Fe1-N/CNT和Co1-N/CNT来说,其*CO的脱附能很高,分别为0.75 eV和0.25 eV(图4c)。即此时CO2还原不受电场调控,*CO无法脱附。因此Fe1-N/CNT和Co1-N/CNT无法高效地催化CO2电还原。相比之下Ni1-N/CNT对于*CO脱附能很低(–0.54 eV),这说明CO很容易从催化剂的表面脱附。考虑到HER反应是CO2RR中的竞争反应,也计算了HER中Fe1-N/CNT、Co1-N/CNT和Ni1-N/CNT自由能的变化,从图4d可以看出Ni1-N/CNT的HER活性远不如Fe1-N/CNT和Co1-N/CNT。以上结果表明合成的Ni1-N/CNT催化剂对于二氧化碳电还原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


总结与展望


开发了一种通用的、可控的合成单原子催化剂的方法。通过此方法,实现了在不同碳基底(0D碳纳米球、1D碳纳米管、2D石墨纳米片和3D石墨泡沫)上负载不同金属单原子催化剂(Cr、Mn、Fe、Co、Ni、Cu和Zn)。同时,该方法制备的碳纳米管负载的单原子镍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2时可以实现接近100%的法拉第效率。这项工作为以后制备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单原子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普适方法。

自我点评及后续工作


这篇文章对于整个研究课题来说只是一个起点,以后会寻求更多突破。例如,还需要考察不同碳材料基底对于催化性能的影响,之前已经有报道指出高曲率半径的碳载体可以提高反应物在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局部浓度,加速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最终获得更优的催化性能,因此制备不同曲率半径碳载体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对于理解其中的反应机理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碳材料本身结构可设计性非常强,比如通过调控碳材料中的孔径分布可以调节反应活性物质的吸附,从而实现催化剂局部界面反应物浓度的控制,提升催化性能。因此,希望未来可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

致谢


我博士期间主要从事的是锂金属电池的研究,博士后期间研究方向转为电催化领域。对于一个完全新的方向,不论从材料的制备到测试仪器的搭建再到材料性能的测试,对于刚刚接触电催化领域的我来说都很困难,而且还要承受着课题失败带来的风险。幸运的是,合作导师及团队在科研方面给予探索支持,不管是实验条件上还是课题选择上。日常工作中,陈老师不管学校和学院的工作有多忙,都会参加实验室的组会,给大家的研究提供指导意见。陈老师对于课题总能很快的抓住里面的科学问题,指出不足。陈老师经常让我们要天马行空,解放思维去思考问题。对于我们青年的科研工作者,他认为我们应该仰望星空,坚持做从“0”到“1”的原创性工作;对于应用研究,坚持做从“书架”到“货架”的研究,要面对国家需求技术的迫切要求,坚持前瞻性、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在生活上,陈老师对我也非常关心。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同时还要感谢整个大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给与的帮助和支持,平时遇到问题的时候,我都会与组内成员积极讨论和交流,这样让自己少走了很多弯路。

课题组介绍


陈军院士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委会主任、ISE中国区代表。一直从事能源材料化学与高能电池的研发工作,围绕尖晶石类和有机电极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了多种尖晶石类和有机材料制备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迄今在Nature Chem., Nature Rev. Chem., Nature Commun., Science Adv., Science China Chem./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40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500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5项,多项实现转化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编写著作16部(章)。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2010、2017年两次任国家纳米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获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度和2016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通用汽车中国高校创新人才一等奖、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奖励、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目前担任《无机化学前沿》、《中国科学:材料》、《能源化学》、《Research》、《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应用化学》、《电源技术》副主编,同时担任《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Central Science》、《ACS Energy Letters》、《Chemical Science》、《Nano Research》、《Solid State Science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Batteries & Supercap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电化学》等杂志编委。
 研之成理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